书架 | 找作品

外交内方外圆(精装)TXT下载_波斯和罗马和扬州免费在线下载

时间:2017-11-29 00:38 /网游小说 / 编辑:李贺
主人公叫波斯,扬州,罗马的书名叫《外交内方外圆(精装)》,是作者萧枫所编写的教材、技术流、战争风格的小说,情节引人入胜,非常推荐。主要讲的是:其三,太湖流域丝绸市镇群屉。 中国丝绸历史悠久,早在汉代,精美的丝绸就经“丝绸之路”远销国外。明清,江...

外交内方外圆(精装)

作品字数:约25.3万字

阅读所需:约4天零2小时读完

更新时间:08-12 21:03:27

《外交内方外圆(精装)》在线阅读

《外交内方外圆(精装)》第16部分

其三,太湖流域丝绸市镇群

中国丝绸历史悠久,早在汉代,精美的丝绸就经“丝绸之路”远销国外。明清,江浙丝绸业很发达,其产品都是由当地市镇集中起来,运销各地的。太湖流域丝绸市镇密集,乌程县南浔镇、吴江县盛泽镇、湖州府乌青镇、嘉兴府濮院镇等是其中佼佼者。

南浔镇西南辑里(七里)村所产辑里丝,很出名。新丝下来时,乡农赴市卖丝,非常拥挤。丝行收丝再转卖给各地客商。盛泽镇丝绸贸易非常活跃。镇上约有千百家丝绸牙行,远近村坊织成绸子,全都拿到镇上出卖。来镇收购的客商蜂攒蚁集、挨挤不开。乌青镇设有大叶行、茧行、丝行、绸布庄收购当地出产的桑叶、蚕茧、丝、丝织品等,转卖给外地客商。牙行活跃,四方客商云集。以丝绸业为中心,造船、运输、饮食务、银钱、典当业以及公会、公所、会馆也都发展起来了。濮院镇居民多从事丝织、接屋连檐,机声盈耳。海贝丝行绸行大量收购,丝行需资巨万,多为伙,且与钱庄相通。绸行有京行、建行、济宁行、湖广行、周村行等。还有桑叶行、当铺,以及成百个茶酒肆、商会分所、会馆、公会、公所等。还有王店、硖石、王江泾、震泽、安、双林、临平、菱湖、石门等众多著名丝绸市镇,共同组成丝绸市镇群,年复一年向国内外发售大量优质丝绸。

其四,著名铁器市镇——佛山镇。

农副产品与农其是铁器换,是绝大多数地区贸易的重要内容。早在战国时期,农民就以粟易铁器。明清时期,全国各地市镇都有铁器和农市场。有些以生产和出卖铁器为主的市镇,径以“炉头”为镇名。浙江桐乡县有“炉镇”,兴县有“炉头镇”。

佛山镇是最有名的铁器市镇。明清天下有“四聚”和“四大镇”之说。所谓“四聚”:北则京师,南则佛山,东则苏州,西则汉。“四大镇”是:佛山镇、朱仙镇、汉镇、景德镇。佛山在“四聚”和“四大镇”中均榜上有名,可见其繁荣。宋元,佛山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庄,明代开始发展,清中叶达于鼎盛。万计,闾井逾千。百货山集,无所不备。商贾云集,会馆林立。赶集者众,往来络绎。廛肆居民,十万有奇。据载,佛山街巷1565条,铺屋58376户。店铺招牌冲天,“较京师大”。街巷多以所卖货物命名,墟市穿其间。货物品种齐全,“会城(广州)百不及一”。其中以制造和出售优质铁器闻名海内外。

佛山炒铁炉数十个,铸铁炉百余个,昼夜冶炼,火光烛天。其产品有铁钉、铁线、铁针、炒铁、铁锅等多种。锅的品种有鼎锅、牛锅、三、五、双烧、单烧等。清乾隆时所铸“千人锅”,径达192厘米,95厘米,据说可供千人吃饭。所铸大鼎可容1石米。铸造的大重4000公斤。这些优质铁器行销国内外,“佛山之冶遍天下”。

其五,闻名遐迩的瓷都——景德镇。

中国陶瓷生产历史悠久。商代已能制釉陶,汉代已生产出瓷器。唐代,全国约有20余座瓷窑。浙江余姚的越窑,河北内丘的刑窑为南北两大瓷器生产中心。北宋有五大名窑,即河南开封的官窑、禹县的钧窑、临汝的汝窑、河北曲阳的定窑、浙江龙泉的窑。南宋以,瓷器生产中心开始南移。南朝陈代江西景德镇已生产瓷器,隋唐发展,宋以大发展,其镇名即取自宋真宗时烧制的御用瓷器底部书写的“景德年制”(1004~1007)中的“景德”二字。当时景德镇仅是瓷器贸易中心,其窑户分散在附近农村,元明时生产也集中到景德镇,从此该镇成了瓷器生产和贸易中心。估计明清时,景德镇约有瓷窑300座左右,工匠十余万,来自四面八方,生产张。万杵之声震天地,火光照天烧,令人夜不能眠。有人称之为四时雷电镇。所产黄三彩、额氯三彩、乌金釉、五彩等佳瓷,行销全国十余省。贩卖瓷器者主要是外地商人。乾隆时,他们在镇上建立会馆,有徽州会馆、湖北会馆、苏州会馆等。作为活场所,他们以牙行为中介,购买瓷器,并雇专人代为选分等、包装、担运、发货。景德镇的瓷器蜚声国内外,被称为四大镇之一。

明清,除景德镇外,还有广东石湾、浙江处州、福建德化、江苏宜兴等著名陶瓷器生产和贸易中心。

其六,典型盐业市镇——自贡。

盐是生活必需品。在海盐、井盐、池盐产地,出现了一批盐业市镇,而以四川自贡最为典型。据吴天颖《井盐史探微》载,作为自贡重要组成部分的贡井钳申“公井镇”成立于南北朝时的北周,并先成为州县的治所。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,至明末,自贡已备专业化盐业市镇的雏形,至清代,成为著名盐业市镇。据估计,自贡有盐业生产者、运输者、盐商贩以及务于盐业行业的人,约有十几万或几十万。据李榕《自流井记》,自贡的“盐匠、山匠、灶头,此三艺者约有万”,“为金工、为木工、为石工、为杂工者数万家”,“担之夫约有万”,“盐船之夫其数倍于担夫,担盐之夫又倍之”,“积巨金以业盐者数百家”,“贩布帛、豆粟、牲畜、竹木、油者数千家,得三四十万人”。严如煜《三省边防备览》中亦说,自贡等大盐厂有灶户佣作商贩数十万人。据林振翰《川盐纪要》估计,自贡从事盐业劳者约十余万人,牛马数万匹,这大是可信的。因为自流井有1707眼井,每井以50人计,有8万余人,加上贡井,共十余万,是接近实际的。自贡盐工众多,分工西致,声音四起,黑云遮天,热闹非凡。

自贡盐商资雄厚,“王三畏堂”、“李四友堂”等世篱最大,外来盐商中,陕西人占大部分,且最富。这些商人把川盐运到邻近省区售卖。

自贡的地名到处充了盐味。据吴天颖统计,自贡今天依然存在的直接间接与盐有关的地名280处之多。其中以经营盐业的字号命名的6处(如老盐店、盐店、盐店街、盐店头等);以盐井、火井命名者6处(盐沟、火井坡等);以汲卤井命名者214处(小轿井、东源井等);以输卤笕命名者4处(大生笕等);以煎盐的灶命名者22处(正福灶等);以食盐储运命名者7处(盐坝等);以制盐工命名者5处(盐锅坝等);以推卤冬篱牛命名者7处(牛街等);其他与盐有关的地名4处(大盐商居住的“五云村”,祈神灵保佑的“财神庙”等)。这些地名,保留了古代自贡的风貌:井架林立,笕管纵横,锅灶密布,火光熊熊,盐工忙碌,盐商竞争,盐担成群,盐船浮。盐业市镇,以自贡最为典型。

城市

城市产生是人类社会脱离蛮,入文明的基本标志之一。城市是城与市的称。城指在都邑四周的围墙,市是贸易活的场所。古代一般是先建城,设市。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。统治阶级为了保卫自己的生命财产,维护统治,把建城放在很重要的地位。“筑城以卫君,造郭以守民”。一般是里面修内城,称为“城”,外面筑外城,作“郭”,外城之外挖护城壕,作“土阆”,这种城市,以其坚固,作“金城”。古人对于城的重要防御功能,有透辟的论述:“地之守在城”,“大城不完则贼之人谋,……虽有良货不能守也”。南都繁会图夏代已出现了原始城市。相传“夏鲧作城”。

商代城市一步发展,商都殷规模颇大,有方圆十来里的面积,都邑里有九市,市里设肆。市肆是货物换的处所。

“城市”一词出现于战国时代。这是城市大量兴起并定型化的反映。秋战国时期,“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”已很普遍。“千丈之城,万家之邑”亦出现。齐都“临淄之中七万户,……临淄之途,车毂击,人肩,连衽成帷,举袂成幕,挥成雨,家敦而富,志高而扬。”这些城市是由国家建造并管理的,多设在大山之下,或广川之上,或通枢纽、河川渡,或物产丰饶之处。城市有一定规划。都城由宫城与郭城组成,用城墙包围,成为密封式。战国时期,齐都临淄是当时最为繁盛的城市,它即是由郭城(大城)和宫城(小城)两部分组成。宫城在郭城的西南方,城垣都是用泥土分层夯筑而成的。齐君的宫室设在宫城北部偏西处。城内有各种手工业作坊,并设市。其他城市亦都划出一块地方作为市。市一般位于城的东北部,宫室位于西南部,临淄是这样,赵都邯郸也如此。战国时,邯郸由位于西南的王城(俗称赵王城)和位于东北的“大北城”两部分组成。王城是王宫的所在地,“大北城”是居民区和商工业中心。为了于管理和安全,并限制贸易的自由发展,市亦用墙围起来,四面设门。围墙称“”,门“”。市内设肆,由肆把守。肆是陈列售货的地方,可能也附设有手工业作坊。还有市廛,是用以储藏货物的邸舍。市场上还设有官舍,管理市场的官吏在此发号施令,官舍上往往有旗帜,以为标志。这就是先秦城市布局和市场设施的一般状况。

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以及通运输的改,城市市场上的货物已多起来了。

《左传》关于市场上货物的记载不少。襄公三十年载,郑国大贵族“伯有于羊肆”。“羊肆”就是卖羊的场所,羊是买卖的货物。昭公三年载,齐国晏子说:“国之诸市,屦贱踊贵”。“屦”是鞋子,“踊”是假。市场上有卖鞋子和刖足之人所用的假的。《国语·吴语》载,“市无赤米”,说明市上卖米,惟缺赤米。《诗经》载,“粟出卜”,拿米去卜。又载,“布贸丝”,市上丝和布相换。据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上篇》载,有“酤酒者”。

城市市场上还有来自四面八方遥远异乡的各种货物。

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,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。南海则有羽翮(禾)齿革曾青丹竿焉,然而中国得而财之。东海则有紫纟去鱼盐焉,然而中国得而食之。西海则有皮革文旄(毛)焉,然而中国得而用之。这些产自各地的物品,都由商人贩运汇集到中原城市,成为市场上贸易的货物。

这些货物分为两大类,一是常生活用品,如粮食盐醋玛布之类;二是社会上层,特别是宫廷官吏所用的装饰品,如珠玉石之类。李斯在《谏逐客书》中说:秦始皇所得到的昆仑山的美玉,随侯的珠、和氏璧,垂挂的光如明月的珍珠,佩带的太阿剑,骑的离的骏马,以及打起的翠凤羽毛的旗子,设置的灵鼍皮蒙的鼓,这些物没有一件产自秦国,都是来自异国的。北京宫城图

在城市市场上,从事贸易活的主角是商人。

秋时期,商人已是四民之一了。其中,有些是专门从事途贩运贸易的大商人,是所谓“行商”。亦有兼事生产的,战国时著名大商人猗顿就是从事河东池盐的生产和贩运的。还有一种大商人,所谓“袖善舞”者,本钱多,不与人争买卖,而注意把市场冬苔,善于抓时机,贱买贵卖,赚取巨额利

在城市市场上列肆贩卖的,称为“坐贾”,多为小商人,如上述卖鞋卖踊者流。

商工业者名列市籍,多聚居在一起,“处商就市井”。据《国语·齐语》,国都中分为二十一乡,商工居六乡。

市,早晨开放,晚上关闭。一开门,贩夫贩和所有参加易的人,蜂拥而上,“侧肩争门而入”,争先恐。开市时,万头攒,声音嘈杂,甚嚣尘上。暮罢市,人们“掉臂而不顾”,市门关闭,止营业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讲了这样一个笑话:

郑人买鞋,在家先量好了的尺寸,到市场发现忘记带了,等回家取来尺寸,“市罢,遂不得履”,说明营业时间有严格限制。

君子是不过市的。市又是行刑示众的地方。

从战国至隋唐五代,大城市的数目增加了。汉代桓宽在《盐铁论·通有》中说:燕之涿蓟,赵之邯郸,魏之温轵(今河南温县和济远县),韩之荥阳(今属河南),齐之临淄(今山东淄博市东北),楚之宛陈(今河南南阳、陈州),郑之阳翟(今河南颍川),二周之三川,富冠海内,皆为天下名都。另据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等记载,当时有20来个大商贸中心,其中安、洛阳、临淄、邯郸、宛、成都等,为有名。1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五六个。西汉首都安周60多汉里,比当时西方的罗马城大3倍以上,有8万余户,25方人。班固在《两都赋》中描写:建金城之万难,呀周池而成渊,披三条之广路,立十二之通门。内则街衢洞达,闾阎且千,九市开场,货别隧分,人不得顾,车不得旋。城池雄伟,路宽阔,人烟稠密,货物丰富,市场繁荣,车马龙,热闹非凡,秩序井然。

唐代,1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10余个。

而欧洲至16世纪初才出现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。中国大城市的发达与繁荣,标志着中国古代较早脱离蒙昧落生活,逐步走向丰富多彩的文明生活。

战国至五代,大城市的布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化。从东汉末年起,大城市逐渐南移,西北和中原地区的城市发展相对落,东南地区的城市比较发达。这一趋继续到古代末期。

但这一时期,城市市场的化不大,综起来,大有以下一些特征。

市仍由官府设在城中一些特定的区域内。西汉首都安有九市,“各方二百六十六步”,都在突门横桥大两侧,六市在西,称西市;三市在东,东市。市区是方形的,周围有墙垣。四面设肆,供商贾出卖货物之用。四边各设一门,供易的人们出入。在市区中建立市楼,上面树立旗帜,作旗亭。“旗亭五重,俯察百隧。”隧是各列肆中间的人行。市政官员在五层的旗亭上,可以俯视观察百隧。居住在市区的商贾必须到市政官府去登记注册,取得市籍,才可在市场上营业。市场上货物丰富,排列整齐。街市上车马拥塞,人流如注,没有回旋余地。“商旅联福,隐隐展展,冠带错”。

市内商工业者必须穿着特殊饰。

肆店铺门悬挂标志,相当来的幌子之类。战国时已有“悬志甚高”的“酤酒者”。汉代也有此类记载。“市中有老翁卖药,悬一壶于肆头”。

商人们还编造一些故事甚至神话,作广告,推销自己的商品。北魏时,有所谓“擒酒”,就属这类质的广告。据说,北魏南青州史毛鸿宾带着刘堕酿制的名酒鹤觞酒去上任,路上遇着拦路抢劫之人,这些盗贼过酒去喝,一饮就醉了,个个束手被擒。因此,这种酒被命名为“擒酒”。刘堕以此作广告,行宣传,入人心。连当时的游侠们都说:“不畏张弓拔刀,惟畏醪。”

南北朝时,商品易额大的,如田宅、婢、大牲畜、木材等买卖,仍要立券。惟券有质券卖券之分。质券可以作为将来取赎的凭证,卖券则不能取赎。买卖驴马等所立文券是写在纸上的,而不是用竹木制成的。文券似乎也无固定格式,有时写得很

凡有文券的大买卖要抽收4%的“估税”,卖方出3%,买方出1%,做“输估”。无文券的小买卖也要值百抽四,做“散估”。

贸易时间有限制,市按时开放和关闭。市楼上悬鼓击之以开市和罢市。南北朝时,北魏首都洛阳,“〔建门外〕阳渠北有建阳里,里有土台,高三丈,……上有二层楼,悬鼓击之以罢市”。至唐代,仍如此。“凡市,中击鼓三百以会众,七刻,击钲三百而散”。

开市,不许入,罢市,不准滞留,违者犯夜,要受到法律制裁。所以没有开市时,有急事也得在外面等待鼓声。(郑子)既行,及里门,门扃未发。门旁有胡人鬻饼之舍,方张灯炽炉,郑子憩其帘下,坐以候鼓。(沈既济《任氏传》)

汉代,没有夜市,若夜间到市场上去买东西,就会被人认为不正常。

京城夜晚开市,须经皇帝特许。唐神龙年间(705),京城于正月望举行灯会。允许十四、十五、十六三夜间坊市开门。曾一度改为正月十七、十八、十九开坊市门。四川新都县出土的市集画像砖

重门夜开……自今已,每至正月,改取十七、十八、十九夜,开坊市门,仍永为常式。

(元〔玄〕宗《令正月夜开坊市门诏》,《全唐文》卷三二)

这个制度因时局不靖曾经中止,至五代又恢复。

开平三年(909)正月诏曰:近年以来,风俗未泰,兵革且繁,正月燃灯,废已久。今属创开鸿业,初建洛阳,方在上,务达阳气,宜以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夜,开坊市门。一任公私燃灯祈福。

(《旧五代史·梁太祖纪四》)

(16 / 31)
外交内方外圆(精装)

外交内方外圆(精装)

作者:萧枫
类型:网游小说
完结:
时间:2017-11-29 00:38

大家正在读
相关内容
卧铺小说吧 | 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Copyright © 2008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
[台湾版]

站点邮箱:mail